欢迎光临大为书画网    今天是: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大为书画网
书画评论
返回上页
您当前的位置:大为书画网首页 -> 书画评论 -> 查阅
王友谊: 我的书法观


来源:无    浏览次数:3816    日期:2021/6/19

 

 

王友谊先生

    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篆书委员会委员王友谊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6月13日凌晨在北京平谷逝世,享年72岁。
    王友谊先生1949年6月2日出生于北京平谷,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科。他自幼喜爱书法,拜师欧阳中石先生,矢志于大篆艺术创作与研究。50余年来,创作作品近万件,获国家专业大展奖30余次,2012年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先后出版《四书王友谊大篆写本》《契文斋藏印》《王友谊篆书大系》等作品集和学术专著30余部,为中国书法文化特别是篆书文化的传承光大作出了贡献。

编辑: 大为书画网

我的书法观
王友谊

    书法,这个笔墨挥洒的线条艺术,它仿佛世代吟诵的美妙乐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渗透到我的骨髓中。成为我永生永世的梦想与追求。
    近年来,我先后用篆书创作完成了《四书·王友谊大篆写本》《说文解字叙·王友谊篆书写本》《道德经·王友谊大篆写本》等传统经典的篆书写本。
    用篆书书写“四书”,是我多年的梦想。开始只是一个音符,渐渐地,有了舒缓的节奏,再后来便形成了铿锵的乐章……甲申年,在因病住进医院的时日里,目睹了一些病友,或年龄长我者,或年龄小我者,带着对未来的憧憬离开了人世。面对鲜活生命的远逝,我曾陷入深深的苦恼。但是死者长已矣,还是珍爱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用篆书书写“四书”,这个曾经的愿望便成为我痛定思痛后的不容改易的答案。于是我开始查阅各类古文字书籍,与多种版本的“四书”、“四书”集注等。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丁亥年中秋过后,我开始自信地动起笔来。至庚寅暮春之初,书篆完毕,屈指算来,已是寒暑三易。

    庚寅年三月初九,用三载之时,终于将“四书”以风格有别的篆书抄录在36本册页之上。当写完最后一笔时,身心倍感轻松,如释重负。
    我以花甲之年倾心竭力完成“四书”大篆写本是出于以下考虑:
    首先,“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称为“经典”是指蕴含了关乎天地人伦的常道常理,教化人生的常则常行。《论语》为孔子弟子所记先师广告,不仅喻示了夫子的伟大品格,而且教给后人为政、治学与做人的道理。其微言大义为千秋万代受用不尽。又如《孟子》说“仁”兼说“义”,辨析“义”“利”“性善”,论及“养浩然气”,“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等,都是人生修养最高境界的哲理。再如《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为初学者入得的门经,是垂世立教的大典,尤其要求治国理政者务必以身作则,好恶与民同,物质生产不要违天时;不与民争利等,都具有进步意义。《中庸》篇意在宣扬中庸之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倡导的以天地和、人人和、身心和为核心的理念,已成为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武器。这些经典经历了历史风雨的激荡与洗涤,更加熠熠生辉,在无限的时空当中将充分展现其永恒的价值。故以篆书而记之,为光大古代先贤之思想,略尽绵薄之力。

    其次是在篆录“四书”的实践中,增加自身修养。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将。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相对《论语》《孟子》答问形式的先贤语录,《大学》《中庸》则以综论的形式,阐述了上古以来中华传统的核心理念。这些历久弥新的哲学思想,其普世价值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指南。
    其三是为后人留下一部完整的篆书“四书”。“四书”成书于战国,最迟不过汉初,当初的简帛抄本,应为其时通行的古文或篆书。近年出土了大批战国秦汉竹书,但迄今未见有“四书”遗简面世。晚清吴大澂曾以大篆手书《论语》,民国李准以大篆抄录了《大学》《中庸》。但是,一部完整的“四书”篆书写本仍然付之缺如。今以我多年孜孜以求的书艺修为,利用不断富积的古文字资料,创作一部全新的“四书”大篆写本,借以回馈先贤,留赠后彦,乃是我辈肩负的责任,也是录写本书的初衷。

    用大篆录写“四书”,是一项大规模的工程。一些相关问题事先谋划并成竹在胸是必须的:一、“四书”版本的遴选;二、“四书”用字在现存大篆资料未见文字的借用;三、“四书”各篇书法风格的统一与区分。我是一个视书法为生命的人,但就学养而言,我确实涉识未广。几十年间,我的功夫主要是在书论与书法实践,有关经典文籍,虽曾用心研读,却未曾关注到版本的优劣。出于自学“四书”的需要,我便从新近出版的白话本、全译本入手,而出于篆录“四书”的考虑,又研读了清人吴大澂篆书《论语》与民国李准大篆《中庸》《大学》。但最终没能采用中华书局版“四书”作为书写底本。为弥补这个缺憾,我采纳朋友建议,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刊出的皇家读本张居正讲评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终校的第一版本。

    留存至今的先秦大篆,汉代又称“籀文”,主要是指西周,春秋至战国初年的钟鼎文字与少量秦人石刻文字,见于《说文》一书所存的籀文,字量很少。用大篆书写“四书”,现有大篆资料篆字不足是主要障碍。必须下大力气,费很多心思,力争做到合理借字用字。业师欧阳中石曾多次叮咛在用字上“不可出硬伤”,就是就这个问题对我的鞭策,面对这种现实,我只能在资料上做足功夫。广泛置备上自商周甲骨文字,钟鼎文字,下至战国秦汉的陶石文字,古玺泉货文字,简牍缣帛文字等出土资料以及基于这些资料编纂的字典、字汇、词典、诂林等,用心学习研读,务在辨明字形结构、篆法、笔法并力求烂熟于心,然后再提笔抄录。在用字借字方面,我秉持下述几条原则:一、以两周钟鼎,秦人石鼓已有文字及篆法、笔法为首选;二、大篆资料不足则上觅商周甲骨,下取战国古文而以大篆笔意成之;三、以上两项资料仍然缺少的文字可采其时已经通行的假借之法,或以《说文》小篆进行偏旁部首移位,变其结构和笔法,使其转换成与大篆风格相统一的篆字;四、《说文》亦无或少量无假借字可用者再采用偏旁部首配置造字的方法,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补充手法;五、同字异体一字多形者可用以变换行款章法。

    这里奉献给读者的“四书”,《论语》的篆法借鉴晚清吴大澂篆书《论语》,风格汲取《毛公鼎》的沉雄,《散氏盘》的恣肆,《颂鼎》的朴茂,吴昌硕《石鼓文》的苍润加以提炼、整理,使其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给读者以气象朴茂雄浑、韵致自然流畅的审美格局。
    《大学》的篆法参照李准篆书《大学》,风格则参以春秋战国时《楚王盦肯鉇鼎》铭文及秦汉简牍笔意成之,以求疏放、自然、清逸、散淡,不激不厉的中和之美。
    《中庸》的篆法亦参照李准篆书《中庸》。笔法圆厚遒劲,体势沉静古拙一气贯之,章法则与其它三书有别,源于商《小臣俞尊》《葡亚角铭》等铭文有行无列重心贯穿式章法。“重心贯穿”即是上字与下字衔接时,以重心为准绳,将每行字贯穿在一个中心线上,字与字之间形成一种承上启下的衔接链,这种章法给人以匀称规整、平和简静的视觉效果。这种章法商代铭文之中多有出现,而且均无生硬板滞、不和谐不统一的感受,可见商代书家的艺术天赋已达至臻至妙之境。

    《孟子》,取西周《二式兴钟》《许子妆簠盖》,春秋《王孙遗者钟》等铭文简静灵和、萧散超逸的气象为创作法源。这类篆书的风格,即如清人王澍《竹云题跋》所说的篆书三要:“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故泱泱近四万言的大篆《孟子》,其总体风格不失空灵清逸、朴素淡雅的审美意味即得益于此。
    儒家精神,是我安身立命的根本。多年来,我对国学经典宠爱有加,尤以“四书”为最。其千古永垂的至理名言,若《论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我为人处世努力饯行的指南。沐浴先贤的思想,承受先贤的恩泽,使灵性受到陶冶,心智得到启迪。

    “书,心画也。”这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提出的经典论断。这一论断使书法成为了人们更乐于接受的一门艺术,为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国时期,魏国的书法家锺繇曾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他把书法看做是人们审美情感的一种流露。同时,书法艺术又是人们道德情操的一种展现。书法艺术不同于人们用来交际的一般文字工具,它是一种意象的表情艺术。书法艺术以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的抒情达意为特征,渗透着人们丰富的情感,包含着人们不同的观念。书法艺术不但是书者人文灵性的表现,更是书者人生情感的真实轨迹。一幅隶书中堂“宁静致远,淡泊明心”,既可供赏玩,又是对人处世之道的警醒;一卷魏碑横幅“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是敦厚君子的座右铭,更是感化人们、培养人们高尚情操的警世录。

    理能服人,情能感人,书能鼓人。书法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寄以抒纵横之志,托以散郁结之怀”,是情感的神经因受到触动而产生的艺术的共鸣。回首数十年来的砚边生涯,我深深感触到,正是众多的师友同道们的支持和勉励,时刻予我以慰藉心灵的温暖和感动,更是我进取的动力之源;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又不由自主地引我进入到一种高尚的美的境界,给我以精神的振奋和性情的愉悦。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我虽年过花甲,但在书法艺术的追求中,我依然在路上。(文章有删节, 图片均为王友谊先生书法作品)

来源: 中国书法报


 
网站首页  |  艺术动态  |   书画名家  |   网上画廊  |   陇原书画  |   书画评论  |   名家访谈  |   创作心得  |   视频之窗  |  
Copyright © 2005-2020 大为书画网 (www.gsdwh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业务热线:18893142737  13893239127  邮箱:gsdwhm@163.com
地址:兰市州安宁中兴小区7-6-3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辩率
本网站所涉及的图片均来自大为书画网  最终解释权归大为书画网所有
网站ICP国家统一备案号:陇ICP备13000632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910号